李全康

我的首页

我的作品

展览展讯

我的相册

艺术资讯

推荐艺术家

媒体介绍

联系方式

评论文章

组织机构

评论文章
应天齐的天边外

按照通常的交往定律,频繁地接触一个人很容易导致对其“去魅”,但这对著名画家应天齐来说似乎是失效的: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识他起,我已经勘探他的精神版图近二十年了,却依然没有发现其边界——他对我和许多朋友来说依旧是个充满未知领域的神秘存在。   在写作博士论文《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时,我发现曹禺的主要作品都设定了神秘的“天边外”:在剧中主体世界的边缘,存在着一个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理想国。或许是因为杰出的作品皆“合乎自然,亦必邻于理想”(王国维语),应天齐的作品同样具有二元对照结构:在西递村系列里,幽暗的古建筑常常被白色或黑色所环绕;如果没有这种神秘的边缘,画面的上方则会出现太阳或其它光亮,预示晨曦或黄昏的可能来临。在这种二元对照结构中,所有的古建筑都好像处于航行状态,宛如在暧昧的梦中,面对着不确定的未来。于是,黑色的屋顶、斑驳的墙壁、古朴的木窗、孱弱的太阳、黑暗或明亮的边缘构成了充满暗示性的画面。作为被抛到当下的古老事物,它们以在场的方式缺席着,处于一种“被”选择的状态。与那些现代建筑相比,它们更难以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站立起来,成为具有自...

新生代批评笔谈

 为了训练研究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和批评写作的能力,在我的指导方向“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划”教学中,首先整理了应天齐历年创作的相关作品及艺术经历,作为同学研究艺术家个案的基础资料,然后做些适当介绍与引导,让自认有感触的同学独立写就评论文章,经导师修改后自己再调整成文。其重点是应天齐新近创作的综合性材料油画《世纪遗痕》系列,每人笔谈字数2千左右,要求是尽可能解读具体作品。这是一次写作实践的教学活动,承蒙应天齐同意编入他的艺术文献集,谨致感谢。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新一代批评学子对作品理解的不同之处。是为小引。   ——王林   石雅云:心在路上——应天齐的绘画创作  中国的当代艺术,总是少有对历史痛感的表达,和对社会责任的追问。在喧嚣浮华的当下,真正能停下步伐思考,俯身创作的人着实不多。幸而仍有真正的艺术家踽踽独行,践行艺术的真实和精神的价值。应天齐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接触应天齐的作品,是《西递村系列》。对黑色如此执着和大面积的使用让人感到震动和惊叹。一种单纯肃穆的庄严感,让人在空寂和沉默中失语。他对民居图式与...

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自从进入西递村之后,25年来,应天齐再也没能离开。尽管他不断表示要走出,尽管他的新老朋友也鼓励他走出,然而他却如同水边蜻蜓,飞来飞去,总会返回原处。他从古老的西递走进了引领时尚的深圳,用解构的行为和解构的手法消解西递之恋。他以行为艺术《砸黑》,告别西递系列作品中常用的黑色。在这项行为中,他把玻璃涂黑,在黑夜的街边当众砸毁,用来砸画面之黑、传统之黑、社会之黑,不过他由此衍生的碎玻璃拓片,依然是黑色。他曾定点拍摄芜湖老城区的拆迁建筑,在拆毁一周年后将影片投射到废墟的墙面上,变成装置状影像作品,暗含着对现实喧闹的拒绝和对往日宁静的怀念。这一切都表明他没有走出西递情怀。如同高更至死没能离开塔希提一样,应天齐也离不开西递。西递是他思考的支点,是他创作的参照,是他始终萦怀的实象与心象。这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初恋情结。   在崇尚变革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应天齐长时间地处在对西递弃或取的两难境地。作为西递村升格成世界遗产的功臣,应天齐注定会被这片古村落永久捆绑。这个境遇是福是累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他自己是否真的会放弃这段情感。当中国变得让我们觉得日益陌生的今天,西递日益令...

灼痛的记忆

  皖南,无疑是应天齐的生活土壤与艺术土壤。但随着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艺术家的生活主体已渐渐脱离了乡村与乡土的生活经验,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城市与城市化的生存过程的审美表达。当应天齐从皖南偏僻的古城——芜湖迁居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之后,他内心的文化纠结也许不是能用《碎裂的黑色》那样的平面作品能够表达的。应该说,城市的变迁、文化的转向、审美的整合,都在他的心灵深处发生一种新奇的反应。他是敏感的,甚至于敏感得有些脆弱与灼痛。他一方面仍然继续他的《徽州之梦》、《碎裂的黑色》系列水印版画的创作,另一方面又寻找能够表达他的这种城市变迁经验的艺术载体。从1994年《告别西递——出售西递契约》(行为,芜湖)到1996年的《输液》(装置,广州),再从2000年、2001年的《砸碎黑色——零点行动》(行为,深圳)和《寻》(行为,上海)到2004年的《大剪纸》(行为/装置,深圳),不难从这些行为艺术发生地点的变化看出,作者的行为、影像、装置与观念艺术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某种关系。“卖地契”,是乡村进行的土地交换;“输液”,是带着乡村的纯朴为物欲横流的城市医治永远也难以...

1 2 3 下一页

Processed in 0.282(s)   2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