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访问个人艺术馆 返回总站>>
中国美术家网
应天齐官方网站
http://yingtianqi.meishujia.cn
我的主页 我的简介 我的作品 艺术思想 我的相册 名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艺术视频 我的访谈 获奖收藏

        艺术与财富应天齐:“今天”在威尼斯

          作者:宋继瑞 2011-10-11 15:18:57 来源:网络
          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享誉世界,是全球艺术界的盛会,此次包括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平行展是威尼斯双年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组委会每届会接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无数份展览方案,但是最终入围平行展的方案寥寥无几。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获悉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共计收到5000余份展览申请,最终只有30余个展览入围平行展。中国知名策展人王林联合意大利批评家Gloria Vallese策划的《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名列其中,艺术家应天齐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30余年来,应天齐一直实验和实践如何把中国本土资源转换成当代艺术的探索,其实这样的实践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世界各地遗迹和文化的流逝,是应天齐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这种遗迹和文化的流逝,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碎裂的文化”。应天齐的艺术追求与平行展的展览主题不谋而合,因此在接到展览邀请时,应天齐便爽快的答应参加展览。



            应天齐在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之前,便奔赴威尼斯布置展览。这次展览展出了应天齐的综合材料绘画、装置影像和图片。参展作品之一是装置《遗痕•沧桑》,这件作品用影像记录了应天齐的老家芜湖古城拆迁前后居民生活的变化。他把古城拆迁前的面貌记录下来,然后和拆迁后的景象做对比,用以说明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割裂、打碎。这与展览主题《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不谋而合。



            这次平行展放在威尼斯艺术学校,应天齐的这件影像装置在一间教室里展出。应天齐本来设想展览场地是一个空空的房间,没有想到教室里还有不能移走的桌椅板凳。于是,应天齐和策展人王林现场变招,利用现有的展览条件,对影像装置进行了调整。他把桌椅板凳捆绑在一起,让桌面向外,然后把影像投射在这些墙面上。没想到,这种布展方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展览效果,深受当地媒体和批评家的好评。



            其实,这件作品在芜湖实施之际,就是直接把影像投放在粗糙的墙面上,效果非常不错。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纪遗痕——应天齐个展》时,应天齐本想在美术馆内作出一面沧桑的墙,然后把影像投放在墙面山,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实现。这次在威尼斯艺术学院的教室里,应天齐用桌面代替墙面上,歪打正着,达到了极佳的展览效果。



            走进这间教室的必经之道的墙面上,布置了应天的图片作品。这些图片分为两组,一组是芜湖古城拆迁前人们的生活场景图片,一组是拆迁后人们的生活场景图片,两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他还把影像的G图进行了陈列。所以,当观众在进入DV室前,已经看到这些图片和辅助阐释的英文说明,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影像,环环相扣,让观众流连忘返。



            此外,在相邻的另外一个空间里,还展出了应天齐的综合材料绘画《世纪遗痕》,在现场也引起了很大关注,经常会有数人站在画作前指着画作,讨论问题。



            在威尼斯的十几天里,应天齐每天都是白天看展,晚上和艺术家们探讨艺术问题。这也是应天齐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且全程参与布展、开幕、看展、演讲,等等。应天齐坦言,这种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对艺术家来说,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国际视野上看问题。一方面,可以不停的从自己的出发点看世界;另一方面,也能从世界的角度看自己的出发点。这样不停的来回自省,我认为非常重要。”



            今年,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作为非官方、非体制的平行展《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作为参与者,应天齐将与《破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一道,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中。



            应天齐印象:



            艺术里的真性情



            艺术是应天齐的兴奋剂。



            年逾花甲的他每当谈及艺术,就会兴奋异常。他当年在深圳大学上课时,可以铿锵有力地给学生讲上半天,而且很有感染力,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度过一个下午。当然,如果让他在教室看学生创作,不讲课,他也有迷迷瞪瞪睡着的经历。



            这次采访时,坐在旁边的一个学生微笑着点头,印证了应天齐在课堂上的双面人生。在他的工作室,我们畅谈了五个小时。自始至终,他思维敏捷,逻辑严密,侃侃而谈,我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仔细聆听,生怕一走神,就被他甩到千里之外。



            如果不是预先看了他的简历,人们很难想象,这位身体健硕、精神抖擞的艺术家会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鬓角白发的由来



            但细心的人还是会发现他鬓角的一些白发,应天齐感叹:“我真是在用生命创作”。 据他自己讲,《世纪遗痕》前,他还满头黑发,那时的精气神比现在要强很多。2006年,他开始实验和实践新作《世纪遗痕》,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天,虽心力交瘁,但乐在其中。历时五年,当38幅《世纪遗痕》挂在中国美术馆墙上时,应天齐的鬓角早已出现白发。



            多年来,应天齐一直刻意和北京艺术圈保持距离,冷眼旁观着京城的主流艺术圈。在和应天齐共处的两天时间里,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对艺术的热爱。对他而言,艺术是他的生命。1990年,应天齐正在探索水印版画的道路上,当时技术还不成熟,折损率非常高。当时,应天齐为了印出满意的版画,参加香港包玉刚画廊的展览,把自己累出了一场大病。1993年,应天齐甚至因过度投入创作,被确诊为抑郁症。



            只能做艺术



            艺术让应天齐为之疯狂,也为之兴奋。1999年底,应天齐在深圳做了世纪末“砸碎黑色——零点行动”行为艺术,以艺术为出口,渲泄了内心的激情,“大半个月,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回忆当初,他仍然兴奋。



            应天齐如此钟情于艺术,源于他从小就热爱艺术。相信每个人的小学记忆里,都有 “长大后我要成为……”的荒诞理想。理想照进现实的少之又少,应天齐是个幸运儿,他用“画家”一词完成了这道填空题。时光荏苒,人到晚年,回首往事,梦想成真,令朋友同学羡慕不已。



            当笔者“无礼”地问及“如果不做艺术,你会做什么”时,他毫无心理准备。在他看来,从事艺术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没设想过不做艺术的情形。



            1986年,应天齐在中央美院版画系进修,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艺术家都在“山寨”西方的艺术形式。面对此情此景,应天齐没有随波逐流,原因有二:一是当年他已经37岁了,折腾不起;二是他不想变成西方人的影子。从心底里,他认为这种拿来主义过于简单,他“一辈子不想做容易的事。”



            也正是“一辈子不想做容易的事”,让应天齐的艺术创作总是领先时代一步。相对于应天齐的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的滞后性非常明显。



            1989年,《西递村》系列版画在中国美术馆整体亮相,引起轰动。但是版画家关注的是技法等层面的问题,让应天齐不屑回应。批评家们认为这东西不错,却没有把它归类到当代艺术。



            十年之期



            应天齐也坦言:“我的作品需要时间获得认可”。纵览艺术之路,这个时间大致为十年。时间走到2000年,在应天齐回顾展的研讨会上,批评家们盛赞十年前问世的《西递村》系列,却对新作《砸碎黑色》和《徽州之梦》保持沉默,不发表评论。



            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世纪遗痕》研讨会上,绝大部分批评家都认可了《西递村》、《砸碎黑色》和《徽州之梦》这三个系列。虽然对新作《世纪遗痕》也有很好的评论,但对《世纪遗痕》的语气,不如对版画那么肯定。但中国美术馆除收藏六幅《世纪遗痕》新作外,还提出要将应天齐“西递村系列”、“徽州之梦”两个系列的全套作品收齐,准备将应天齐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家个案收藏线索。



            十年一道坎,迈过去康庄大道,迈不过去黯然惆怅。在应天齐最关键的两个十年里,他都迈过了这道坎。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不用十年,《世纪遗痕》必将成为应天齐的一张新名片。



            应天齐作品:



            把本土资源带入当代



            应天齐是以版画家成名的,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版画家。他是艺术家,他的创作涉及版画、影像、装置、行为、油画等多种媒介,如果把各种媒介割裂开来,看应天齐的艺术创作,很难认清艺术家应天齐的真面目。在进入应天齐的艺术之前,我们很有必要事先了解一下应天齐的艺术体系。



            融合具象和抽象



            简而言之,把实物和抽象结合在一起,就是应天齐的艺术体系。在这条道路上,他实验和实践了30年,已经是一骑红尘,绝君千里。从早年的《西递村》系列版画开始,应天齐就使用实物的概念,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刻划出来的木纹。虽然他对具象的东西做了些变形,但看起来还是非常写实。所以,尽管画面整体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但具体的物件却非常具象。他试图把具象和抽象两个绝对不相容的东西,融合到《西递村》系列。这是非常当代的观念,在他的创作中也一直被延续下来。在《徽州之梦》中,画面很抽象了,但是上面的房子和门却是绝对具象的。



            现在,应天齐舍弃版画,开始从事架上绘画《世纪遗痕》。《世纪遗痕》的画面完全抽象,但是应天齐却把古董木雕类的实物直接嵌入画面,绝对具象的实物和绝对抽象的画面融合在一起。如果把实物拿掉,画面的整体感就会被打破。实物对于抽象的画面而言,既是心脏,又是点睛之笔。绝对具象和绝对抽象在应天齐的画面中,实现了完美的交融。



            之所以把上百年的实物嵌入画面,与本雅明有着直接的关系。本雅明关于艺术本真性的论述,直接影响了应天齐的艺术。本雅明类比过青铜器的真品和复制品,当用高科技提取两者的信息时,复制品就失去了权威性,而真品则拥有绝对的权威,因为几千年的历史信息包涵其中。于是,应天齐便把淘到的数百年的木雕镶嵌到画面中,即便人们提取画作信息,画作的信息量和历史感会很厚重的。



            探索中国的当代艺术



            应天齐30年来,一直在探寻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我试图在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但仅凭我一个人是不行的。我不是一招手就一呼百应的人物,所以只能安静地做些实在的事情,做着做着或被人发现了。”他说。



            在应天齐看来,在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与中国本土资源和现实相结合。如果中国当代艺术离开本土资源,势必延伸不下去。中国本土资源如何转换成当代艺术的样式,是中国艺术家的当务之急。应天齐认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是不能和民众关心的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中国艺术家一定要关注现实的民生问题,比如拆迁、资源流失、体制等现实问题。



            在应天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品和现实的结合,比如拆迁问题。应天齐在最初的版画中,是和砖头发生关系,之后是通过影像记录拆迁,现在则是直接到拆迁现场。应天齐把本土资源转换成当代艺术的实践,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世纪遗痕》开幕式上,热情洋溢的肯定了应天齐的艺术实践:“应天齐的的确确在自己的艺术发展中,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中国的现实作为创作的资源,而同时又创造出当代艺术的当代内容,文化中的当代属性。”



            在安徽古城,当拆迁队像军队一样开进古城时,应天齐拿起录像机记录下拆前的古城。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历史痕迹。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应天齐回想起2010年他到埃及看金字塔的经历。他本以为是骑着骆驼走很长时间,然后看到雄伟的金字塔,当他在两座摩天大楼的夹缝中看到金字塔时,心一下子就凉了。2006年,应天齐造访意大利庞贝古城,面对保护不力的建筑,管理员感叹经费的不足,2010年就发生了庞贝角斗士石头屋的倒塌。“我们不能只想中国的事情,这太低级了。放大中国的事情,就是全人类的问题,中国问题早已变成普世问题。”他说。



            他们看应天齐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应天齐这个展览中,最早的作品是1972年,到今天已是30多年了。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这一代艺术家特别努力又特别经受考验的时期。



            天齐的特点,我觉得第一是十分十分的勤奋。他有作为一个艺术家最根本、最朴素的品质,所以,几十年来,他是在一个高度的艺术热情和极为投入的艺术状态中从事艺术创作。他的确是在与时俱进,这个与时俱进,既受到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变迁的影响,也有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文化动力。他是不断地在这个时代,把艺术当做一个思想的载体,所以,他的艺术是提出问题的,是不断的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关注他自己心灵历程的成长。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如果能使自己的心灵体验和心路历程与这个时代结合在一起,他的艺术就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值得琢磨研究的东西。他的的确确在自己的艺术发展中,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中国的现实作为创作的资源,而同时又创造出当代艺术的当代内容,文化中的当代属性。



            他们看应天齐



            王林,四川美院教授



            应天齐的《世纪遗痕》材料油画系列作品,是在国际化语境、美术史上下文和艺术家个人创作思路中产生的中国抽象。“中国”之谓,不是官方媒体所言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也不是讨好西方策展人的“中国符号”和“中国方式”,而是生长在中国民间的艺术家重新发现的中国历史传统和不断呈现的中国文化智慧,是现实性的中国生存经验与历史性的中国艺术经验,是个体意识中所承载与激活的“中国性”。



            这种个体意识及其创作自由之于应天齐,已不在乎是抽象、具象还是现成品,也不在乎是构成、表现还是意象化。他只是凭着自己的天分、才气、灵感和悟性,凭着自己对生活的反应、对现实的介入和对问题的思考,凭着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对历史的良知和对社会的责任,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不管什么主流系统,也不管什么江湖圈子,更不管什么市场权利。



            应天齐甘心身处边缘,“在否定中保持住自己”(黑格尔语)。当中心因集权、因操控、因他者化、因既得利益而堕落的时候,作为艺术家,不仅要像高更一样追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而且要像罗尔斯顿一样明白“我在外,故我在(I am out therefore I am)”。这就是当代艺术家的宿命。



            作为个体叙事的探险者与历险者,我以为,应天齐是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案例。



            易英,中央美院教授



            无法排遣的相思,成为应天齐的一个矛盾,也有力地支撑其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对历史、生命的不断回首,另一方面又是对新艺术的不懈追求,这种关系构成其艺术的主要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抽象艺术上的实验,就是他的《砸碎黑色》。



            尽管这个作品可以视为行为和装置,但其观念还是来自他的版画,来自那些抽象的元素。抽象艺术介于他的版画与装置之间,在时间与观念上都是一个过渡。通过对其版画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抽象的意义。在其版画作品中,已经隐含抽象的因素,黑色的块面不仅指示着实体(窗格、墙面),也暗示着心理,是凝视,是记忆。它与形象构成直接的对比,却比形象有更大的力量。



            应天齐的抽象作品,就是把版画中的黑色抽象出来,在黑色的形式后面,是个人经验的叙事。在应天齐看来,历史的消逝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人为的破坏,不仅是在时间中遗忘,还有现代文明对历史的蓄意割裂。因此,他那些黑色的碎片有双重的含义,一个是被割裂和被泯灭的历史,一个是历史被泯灭在现代的形式中,因为抽象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现代表现。



            应天齐的艺术并不好理解,表面上看很简单,其实隐藏着复杂的语言符码,如同他的黑色抽象,任何一个黑色的碎片都不是指示形式的行为,其意义包含在其前在的艺术中。不过,当他采取这种行为的时候,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前在的艺术对其行为的规定,和观众一样,他可能也沉浸在新颖的形式和大胆的实验上。



            彭德,著名批评家



            应天齐正在写一本书,声称古代版画不是版画艺术,而是传播手段。这个判断肯定会在版画界掀起波澜,因为它无异于取消了古代版画成为独立画种的理由。的确,《山海经》中的版画形象,《三才图会》中的礼器图、山水图、花鸟图、人像图,统统都是传达知识的方式和文字的附庸。离开了文字,图像的信息会大幅度地丧失,艺术的传达会变成无的放矢。



            正因为带有这种超出定见的眼界,应天齐不中不西的技法,反而为他在中西方画坛赢得了广泛的声誉。需要指出的是,应天齐作品中的黑白构成效果,不在于抽象,而在于意韵。中国意象形式不同于西方抽象形式,它带有言外之意。黑色和白色,在中国古代的象征意义特别复杂。五行色彩体系中的白色代表金、秋、西、义,黑色代表水、冬、北、智,两者都是肃杀之色。这种色彩观是民俗用色的依据,也是解释应天齐用色的源头。



            总之,应天齐笔下那些宽窄不同的横直块面,不同于蒙德里安的构成观念。同样,他的肌理,画的不是质感而是时间,是历史的沧桑和磨难。比较而言,他的中期作品比近期油画显得直接。在近期的油画中,《西递村》的木雕部件常常被半遮半露地嵌进画面,用来体现历史的反复无常,甚至让人们从中窥见到《西递村》木雕艺术品在劫难中的故事:文革期间,为了防止木雕在“破四旧”的运动中被摧毁,当地民众用石灰涂平后,写上革命标语,从而保全了上百年、几百年前的精美雕刻。这批带有典故的油画,对于讲究直观的造型艺术,是削弱还是强化,取决于作品被解释与推广的程度。



            抱元守一



            ——应天齐的创作、收藏和市场



            文 | 赵力



            公共收藏的认定



            1989年,应天齐创作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和《西递村》系列(之十一)获得了文化部“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并同时获得了“安徽省美展”一等奖。这两件作品最终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是应天齐作品最早的公共收藏记录。



            1989年,应天齐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共展出了18幅《西递村》系列版画,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收藏。1990年,《西递村》系列版画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作品为广州美术学院收藏。可见,在1980年代末,应天齐的作品成为学院美术馆收藏的一个重点。1991年,《西递村》系列版画获“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作品被日本町田市国际版画美术馆和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由此开启了应天齐作品被海外美术馆收藏的记录。1994年,应天齐完成32幅《西递村》系列版画,结束《西递村》系列的艺术探索。同年《西递村》系列版画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进入21世纪,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公共收藏机构普遍加大对应天齐作品的收藏力度。2001年,中国美术馆别具慧眼地入藏了应天齐数件版画新作,其中包括《徽州之梦》系列(之一、之九、之五、之十)和《碎裂的黑色》系列(之一、之四),而他的早期作品如《西递村》系列,则成为海外美术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英国木版基金会等争相延揽的收藏对象。



            2006年,应天齐开始创制他崭新的油画作品系列《世纪遗痕》,其风格转型。针对这一变化,国内外美术博物馆积极响应,这一系列中的一些稍早创作,已经为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上海中邦美术馆捷足先登,收藏在手。2011年,应天齐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纪遗痕》个人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除收藏六幅新作外,还提出要将应天齐《西递村》、《徽州之梦》两个系列的全套作品收齐,以弥补此前收藏的缺憾,并准备将应天齐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家个案收藏线索。



            私人收藏的兴起



            应天齐作品最早的私人收藏记录,肇始于1989年的中国美术馆个展,两位日本藏家最终以4000元人民币,收藏了他的两张作品。这是艺术家首次出售自己的作品,也成为其作品走向市场的标志。



            1990年,应天齐受邀赴香港包氏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开始受到海外收藏家的关注。1991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和香港心源画廊联合举办了“印痕之美—应天齐水印版画展”,这在其作品的市场兴起过程中尤为关键。这些作品的收购价仅为100-150港币,但到了画廊,不仅标价陡然上升到几千港元,而且往往在展览之后,预定作品的数量与日俱增,反映了应天齐首先在粤港两地,成功地打开了作品的市场。



            1998年,应天齐调入深圳大学,这一时期最积极推广应天齐版画作品的,当属香港的季丰轩画廊。当年,画廊老板季玉年女士联系到应天齐,并收藏了一整套应天齐的版画作品。1999年,应天齐和季丰轩画廊签约合作。当时画廊的收购价在4000元至5000元左右,但是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走俏,其作品的画廊价格,一直以来都呈现出了稳健上扬的市场走势。



            拍卖价格的狂飙



            与公共收藏的起步较早和画廊市场的稳定增长所不同的是,应天齐版画作品的拍卖市场总是富有戏剧性。



            2001年,广州嘉德拍卖公司上拍了应天齐的8张《西递村》系列版画,最终以9.68万元的价格成交,创出了国内艺术品市场中版画作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也为其作品的首次拍卖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同年7月,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版画11张,在广州嘉德再次成功拍出,其成交价格上涨到了11万元,打破了此前的价格纪录。2004年,应天齐创作的4幅《西递村》系列作品在广州嘉德2006年春季拍卖会上,最终以17.6万元成交,再次创出中国版画作品价格的拍卖新高。2006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征集到了最为完整的应天齐《西递村》系列,最终在经过了16次激烈叫价之后,这套作品以101.2万元的价格成交,不仅创出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价格的新高,也将国内版画作品的拍卖价格,一下子提升到了百万元级的水平。



            近年来,应天齐版画作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其行情发展不仅成为中国当代版画的风向标,同时也向着其不同阶段的作品市场逐渐延展开去。除了应天齐最为著名的《西递村》系列版画作品之外,他创作的其他系列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同样表现优异:2000年创作的《徽州之梦》(十件)在北京保利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拍,成交价为156.8万元,再次刷新了个人作品价格的拍卖纪录。《世纪遗痕》是应天齐近期的系列创作,同样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兴趣,如在上海泓盛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上拍的《世纪遗痕系列•老庄》,就以63.2万元的价格成交。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当代艺术夜场上拍的“世纪遗痕系列•往昔如烟” 又以127.8万元的价格成交。英国这标志着艺术家的创作新风格开始受到藏家的关注和追捧,其新作也从市场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确认。



            对于应天齐作品的拍卖前景,普遍的共识是其目前的价格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尤其是其早期代表性版画作品的价格仍未到位,其升值空间仍有余地。纵观历年应天齐作品的上拍情况,总量至今只有29件(套),这个数量对于版画家而言明显不足。此外,高达86%的拍卖成交率,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目前市场对于应天齐作品需求的旺盛。因此,随着应天齐作品上拍量的增加、代表性作品近期再次创出新高,其作品整体价格线的提升应在情理之中。



            “我是真的意识到不能再复制”



            问答应天齐



            整理 | 宋磊



            谈天分



            艺术与财富 您去欧洲游历各大美术馆,对您有什么启发?



            应天齐 我要感谢劳森伯格。他说艺术家一定要会看,会看才会成长。我的欧洲之行,主要是看。挂在美术馆里的都是大师,作品有他们的天分在里面。天分是上天赐予的,这是吸取不了的,但是天分如何发挥出来,是可以学习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了。每个人的天分是注定的,有的人的天分和乒乓球一样小,有的和篮球一样大,这是没法改变的。但是,能否完全呈现自己的天分,在自己。即便只有乒乓球大小的天分,只要你充分发挥出来了,你就是“乒乓球”中的佼佼者。我就是学习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天分发挥出来的。



            谈版画



            艺术与财富 您从事了数十年版画,为何突然转而从事综合材料,并且还批评版画创作呢?



            应天齐 从2000年开始,我基本上就不做版画了,因为我已经把《西递村》系列研究透了。我可以任意转变图式,别人还不会以为是重复,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没有意思。再就是我在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看到一句话:“木刻的发明是对本真性最大的侵扰。”我看到这句话,吓了一跳:我做了数十年版画,竟然一直在干不是本真性的事。这是我告别版画的最主要原因。我是有资深的版画家,在版画界占领了一个山头,再放弃版画,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复制导致本真性的丧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版画不能做了。我现在的作品,以现在的科技能力,是没法复制的。



            我原来是做复制的,现在反对复制,很多版画家就不高兴了。我做了数十年版画,突然不干了,还拼命的批评复制,他们以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不是的。我很委屈,我是真的认识到不能再复制下去了。版画可以做,但得把它变成一个观念,比如徐冰。这种复制如果要是出于非艺术的目的,无异于助长机械复制的恶果。



            本雅明是上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我认为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这篇文章,他看到了复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艺术家的任务是人文,就是要对抗科技带来的复制性,捍卫人类的本真性。我是站在这个立场上不做版画的。



            谈行为



            艺术与财富 除了版画、油画外,您还做了很多行为艺术。对您来说,行为艺术意味着什么?



            应天齐 行为艺术能够调整我的心态。比如遇到社会问题,我觉得这些事情需要我和公众对话,行为艺术就是最好的形式。比如《对话观澜》,起因便是深圳市政府提出要消灭城中村。这太可怕了,相当于把自己的根铲掉。于是,我就在“观澜”做了这个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表达观点更直接更犀利,更能引起媒体关注,进而让公众参与进来,它能直接切入生活,这比传统架上绘画的作用要快、准、狠。如果有需要,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谈市场



            艺术与财富 作为生活创作在深圳的艺术家,您如何看待深圳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权益拆分”?



            应天齐 有人找过我,想让我的作品上市。这和股票一样,是赌博行为,我不想做这个事情。由资本运作上去的画价很危险,画价永远上涨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毕加索的作品,价格也会潮起潮落。“艺术品股票”就是让很多人参与到艺术品买卖中来,如果我的作品上市了,我不可能不关注。很多人和我一起涨涨跌跌,很恐怖,我心理上承受不了。万一画价降了,买“艺术品股票”的人骂的肯定是艺术家,我承受不起。如果弄不好,这对艺术市场是个伤害。



            谈资本



            艺术与财富 现在,资本进入艺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深圳,资本更是无处不在。您如何看待资本介入艺术?



            应天齐 对于艺术,资本是双刃剑。有人买我的画,我钱多了,创作环境肯定会变好,但是如果无限制的去追求,肯定会影响到创作。资本就像做官一样,当你去追求的时候,肯定会影响你。我坚决不做官,因为做官就要说假话,我还没见过说真话还能把官做好的。我说不了假话,做不了官,所以,我这一辈子把所有做官的机会都躲掉了。做官说假话,艺术水准肯定会下降,我还从没做过官,艺术水准或许还提上去的。



            应天齐简介



            安徽芜湖人,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代表作《西递村》系列作品参加第7届、第8届全国美展,第9届、第10届、第11届、第12届全国版画展,1990年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展。新作《世纪遗痕》入选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铜奖、优秀作品奖,获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1995年出任中国美协12届全国版画展评委,1999年获得中国美协80-90年代版画创作贡献奖。



            25年前,应天齐发现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并历时8年,创作了中国画坛颇具盛名的作品《西递村》系列水印版画。西递村因该作品的知名度助推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安徽黟县为感谢应天齐,在西递村建立了《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馆名由已故著名画家古元先生题写。



            出版有《应天齐水印版画技法》、《应天齐西递村艺术作品》、《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实录应天齐》、《应天齐画集》、《应天齐版画艺术》、《遭遇西递应天齐艺术研究》文集、《世纪遗痕-应天齐》画集、《应天齐艺术文献》等。



            2011-2012 应天齐艺术活动排期



            2011.06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2011.12《世纪遗痕——应天齐当代艺术展》 上海美术馆



            2012.01《世纪遗痕——应天齐当代艺术展》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2.03《应天齐当代艺术展》台北当代艺术馆



            2012.08《应天齐当代艺术展》 香港艺术中心
      个人动态
      “芜湖古城”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应天齐油画作品首次上拍,63万...
      应天齐周日做客芜湖中江大讲堂-...
      当代名家版画展
      应天齐西递版画观摩展等系列活动...
      应天齐《徽州之梦》亮相保利春拍
      应天齐《徽州之梦》刷新中国版画...
      艺术与财富应天齐:“今天”在威尼斯
      应天齐赴意展出作品深圳重现
      中国艺术的威尼斯之旅
      本官方网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均由艺术家本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提供并认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我公司通过中国美术家网发布。涉及版权等事宜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汲平
      客服专员:杨小薇
      客服电话:13261878869
      版权所有: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Copyright ?2005-2016
      服务热线:
      客服邮箱:fuwu@meishujia.cn 客服QQ:529512899
      Processed in 0.243(s)   12 queries